产业的组织理论(TheoryofIndustrialOrganization),在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又称产业经济学,是国际上普遍认为的比较独立国家的应用于经济学科,是国外经济学核心课程之一,也是近年来经济学最活跃、成果最非常丰富的领域之一。 产业的组织理论就是指微观经济学中分化发展出来的一门比较独立国家的经济学科,微观经济学是它的理论基础。不过,产业组织学虽然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但在近1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它又有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沦为一门非常理论化的学科。(录:参看Tirole,J.,1988,TheTheoryofIndustrialOrganization,Cambridge,MA:MITPress,pp.1~10。
中译本参看〔法〕J.泰勒尔看似,张维迎校译,1997,《产业的组织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p.1~20。)关于产业组织学的学科范围在主流经济学界意见也是大致相同的,1996年牛津大学出版社曾出版发行过一部由阿宁德亚·森(AnindyaSen)主编的《产业组织学论文集》,汇聚了19篇产业组织学领域的名作,森在导言中认为:“产业组织学(IO)的定义可以较宽,还包括企业理论、规制、反垄断政策、合约理论以及的组织理论的某些内容”。
(录:参看Sen,A.,1996,IntroductiontoIndustrialOrganization,1[st]ed.,Delhi:OxfordUniversityPress。)非常简单地说道,产业经济学以市场与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不道德或从企业角度研究市场结构。 在西方,产业的组织理论的发展不仅使自己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而且还影响了其他经济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如规制经济学(Regulationeconomics)就是在产业的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一起的,一些应用性微观经济学科如劳动经济学、国际贸易学、较为经济体制也从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中获益良多,此外,与产业经济学联系较多的工商管理学科中的市场营销学、公司管理结构、公司财经学、企业战略等领域也颇受其影响。
(录:想要更进一步回应理解的读者可参看马广奇,“产业经济学在西方的发展及其在我国的建构”,《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年第10期。) 一、产业的组织理论的结构主义观点 如果追根溯源,一般指出马歇尔(A.Marshall)的新古典经济学是产业的组织理论的源头,其后如20世纪前半叶的斯拉法(P.Sraffa)、张伯伦(Chamberlin)、琼·罗宾逊(J.Robinson)的独占竞争理论,以及克拉克(J.M.Clark)的“有效地竞争理论”都对产业的组织理论的产生起了推展起到,但当时的产业的组织理论还正处于兴起阶段,目前较为完全一致的观点是,产业的组织理论产生于美国,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距今已有70年的历史。产业组织学作为一门独立国家的学科经常出现是预示着上个世纪大型制造业公司的大量兴起,与新的古典微观经济理论在说明独占或不几乎竞争问题上的告终造就的。
产业的组织理论体系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美国以哈佛大学为中心,以梅森(Mason)和贝恩(J.Bain)为主要代表构成的,理论界称作哈佛学派。哈佛学派的主要贡献是创建了原始的SCP理论范式,(录:所谓SCP是Structure(市场结构)-Conduct(市场不道德)-Performance(市场绩效)的全称,哈佛学派指出结构、不道德、绩效之间不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要求企业不道德,企业不道德要求市场运营的经济绩效,所以,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不合理的市场结构。)这一范式的最初形式是贝恩(1956)的市场结构、市场绩效两段论范式。
贝恩撰写的知名教科书《产业的组织论》(1959)的出版发行标志着产业的组织理论的基本构成,(录:参看Bain,J.S.,1959,IndustrialOrganization,Neunion1York:HarvardUniversityPress;Bain,J.S.,1956,BarrierstoNeunion1Competition,Neunion1York:HarvardUniversityPress.)并在其后的20年间沦为国外许多知名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主要自学内容,影响了整整一代学者和决策者。这一阶段产业的组织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集中于在海弗里鲍尔(R.Heflebounion1er)和斯托金(G.Stocking)主编的《产业的组织与公共政策论文集》中。
至于现代主流产业的组织理论中风行的SCP三段论范式则是由谢勒(Scherer)在贝恩两段论的基础上发展而出的(谢勒在1970年出版发行了《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SCP范式的构成标志着产业的组织理论体系的可行性成熟期,产业组织学因此而沦为一门比较独立国家的经济学科。
那时,哈佛大学出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中心,哈佛学派的产业的组织理论也理所当然地沦为产业经济学的主流学派,但哈佛学派的的组织理论具备经验主义的性质,特别强调经验性的产业研究,缺少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理论分析。哈佛学派的结构主义观点对战后以美国派的西方发达国家反垄断政策的积极开展与增强都曾产生过根本性影响,日本知名的产业的组织理论权威马场正雄就将自己的主要理论称作“反垄断的经济学”。
二、SCP范式的衰败 自60年代以来,SCP分析范式沦为理论界和经济界辩论与抨击的热点,这些抨击主要来自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们,还包括施蒂格纳(J.Stigler)、德姆塞兹(H.Demsetz)、波斯纳(R.Posner)等人,正是在这一抨击的过程中,芝加哥学派兴起,并渐渐获得了主流派地位,其代表人物施蒂格纳还由于其对产业的组织理论的开创性研究而被颁发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录: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蒂格纳的得奖公告中认为:“斯蒂格勒为市场运营的研究和产业结构的分析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成就使他沦为市场和产业结构运用研究领域(产业的组织)的学术带头人”。出处马广奇,2000,10。
)芝加哥学派承继了奈特(F.Knight)以来芝加哥大学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指出市场竞争过程就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起到的过程,是一个“存活检验”的过程。(录:关于产业的组织的芝加哥学派理论的体育节目可参看夏大尉,“西方产业的组织流派:方法论与基本观点”,载有于于而立主编,《产业经济学理论与问题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版,pp.10~17,及苏东水主编《产业经济学》一书第4章第3节的有关内容,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该学派在理论上改信新的古典经济理论,深信瓦尔拉平衡和自由竞争理论仍然有效地,厂商不道德是厂商预期的函数,政府需要介入。1966年施蒂格纳的名著《产业的组织》(录:Stigler,G.J.,1968,TheOrganizationofIndustry,Illinois:IrvinPress.中译本闻〔美〕J.施蒂格纳,潘振民译为,1996,《产业的组织与政府管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一书问世,标志着芝加哥学派理论上的成熟期。该学派尤其侧重市场结构和效率的关系,而不像结构主义者那样只关心竞争的程度,故被理论界称作效率主义者。
在芝加哥学派构成的过程中,以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波斯纳为代表的学者们做出了类似的贡献。法学家与经济学院和商学院的经济学家们联合合作,应用于价格理论对反托拉斯法进行了了解的研究,不仅推展了美国反托拉斯政策的根本性改变,而且推展了新兴边缘学科——法学经济学的问世。芝加哥学派对产业的组织理论研究的另一最重要贡献是施蒂格纳、德姆塞兹和佩尔兹曼(S.Peltzman)等人对政府产业规制的分析,这一分析的结果是首创了经济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规制经济学。 作为对传统的SCP范式的抨击,鲍莫尔(W.J.Baumol)、帕恩查(J.C.Panzar)和韦利格(R.D.Willig)等人在芝加哥学派产业的组织理论的基础上于1982年合作出版发行了《可竞争市场与产业机构理论》一书,系统阐述了所谓的“可竞争市场理论”(TheoryofContestableMarkets)。
该理论以几乎可竞争市场和击沉成本(sunkcost)等概念为中心,来推论可持续的、有效率的产业的组织的基本态势及其内生的构成过程,对贝恩的转入壁垒理论明确提出了反感抨击,指出问题不在于否不存在转入壁垒,而在于否不存在人为的转入壁垒,这一理论对80年代鲍莫尔(1982)明确提出的“遇事无障碍理论”(ContestabilityTheory,又译为“可竞争性理论”)有相当大影响。在政策上该学派主张政府的竞争政策与其推崇市场结构,倒不如说更加应当推崇否不存在充份的潜在竞争压力,而保证潜在竞争压力不存在的关键是要尽量地减少击沉成本。
(录:参看〔美〕约翰·伊特韦尔主编:《新的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第2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67~872页。) 与哈佛学派完全相同,芝加哥学派对美国反托拉斯活动和政府管制政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影响,该学派的许多经济学家都曾在里根政府的司法部反托拉斯局、联邦贸易委员会等最重要部门兼任亲信,直接参与反垄断商业活动的司法实践中。 SCP范式的衰败是多种原因的综合结果,一方面该范式缺少深刻印象而又具体的理论基础,正是由于“原有产业组织学”与30年代就被广泛拒绝接受的微观经济学理论无法很好地融合以及它对大型企业的茁壮与不道德和日益突出的产业集中于趋势缺少说明能力,才造成70年代后期SCP范式在产业的组织理论中的地位大大衰败;(录:J.卡布尔:“导论与概览:产业经济学的发展近况”,载J.卡布尔主编(于立、王旬译),《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版,第4页。
)另一方面,人们在实践中无法找到那种平稳的具备普遍意义的模型关系,造成对统计资料结果的说明自相矛盾。还有就是博弈论(GameTheory)的普遍运用,企业在市场中的策略性行为以及企业内部代理人的策略性行为,为博弈论的应用于获取了普遍的机会,如斯宾塞(Spence)、萨洛普(Salop)、泰勒尔都在这方面获得了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伴随了产业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录:参看Spence,A.M.,1977,Entry,Capacity,InvestmentandOligopolisticPricing,Bell Journa lof Economics,8,pp.534~544.Salop,S.C.,1979, Strategic Entry Deterrence,American Economic Revieunion1Papersand Proceedings,69,pp.335~358.)尤为最重要的是,SCP范式的衰败正是产业的组织理论很快发展的结果。 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产业的组织理论的研究引发了更加多的世界一流理论经济学家们的留意和兴趣。
他们大大地重新加入研究的行列,很大地填补了产业的组织理论研究主要源于经验研究,缺少理论基础的缺失。特别是在是博弈论的应用于,“使产业组织学沦为7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学中极富生机、最激动人心的领域”。(录:J.卡布尔,“导论与概览:产业经济学的发展近况”,载J.卡布尔主编,《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第2页,英文版闻Cable,John(ed.),1994,Current Issues in Industria lEconomics, Neunion1York,Macmillan.)西方产业的组织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沦为研究对象具体、内容丰富、体系原始、应用性强劲的比较独立国家的微观经济学科。
三、产业的组织理论的修正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可竞争市场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博弈论等新的理论、新方法的引进,产业的组织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手段和研究重点等再次发生了实质性的突破,大大推展了产业的组织理论的发展。 产业的组织理论的发展一方面沿着SCP范式的方向发展沦为“新的产业组织学”。
新的产业的组织理论在研究方向上仍然特别强调市场结构,而是引人注目市场不道德,将市场的初始条件及企业不道德看做是一种外生力量,而市场结构则被看做内生变量,并且不不存在对系统线路,谋求将产业的组织理论与新的古典微观经济学展开更为密切的融合。在研究方法上,80年代前后,以泰勒尔、克瑞普斯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将博弈论引进产业的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整个产业组织学的理论体系展开了改建,渐渐构成了“新的产业组织学”的理论体系。新的产业的组织理论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从推崇市场结构的研究改向推崇市场不道德的研究,即由“结构主义”改向“行为主义”;突破了传统产业的组织理论单向、静态的研究框架,创建了双向的、动态的研究框架;博弈论的引进。 另一方面是近年来兴起的以科斯(R.H.Coase)等人的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从制度角度研究经济问题的“新制度产业经济学”,也被称作“后SCP流派”,其代表人物有科斯、诺斯(North)、威廉姆森(O.E.Williamson)、阿尔钦(Alchian)等人。
(录:这方面的成果主要反映在威廉姆森(O.E.Williamson)的著作之中,可参看Williamson,O.E.,1985,TheEconomicInstitutionsofCapitalism,Neunion1York:FreePress.Williamson.O.E.,1989,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inSchmalenseeR.,andWillig,R.D.,(eds.)HandbookofIndustrialOrganization,Amsterdam,North-Holland:ElsevierSciencePublishers.)该学派的组织理论的主要特点在于它引进交易费用理论,对交易费用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基本假说、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不作了系统的阐释,彻底改变了只从技术角度实地考察企业和只从独占竞争角度实地考察市场的传统观念,为企业不道德的研究获取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对产业的组织的深化起了必要的推展起到。如果说主流产业的组织理论侧重产业的组织之间的关系的话,新制度经济学则将研究重点了解到企业内部,从企业(公司)内部产权结构和的组织结构的变化来分析企业不道德的变异及其对市场运作绩效的影响。 产业的组织的新奥地利学派在理论上的成就,是创建在门格尔(CarlMenger)、庞巴维克(EugenVonBohnbaunion1ark)创立的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传统思想和方法之上的。
新的奥地利学派侧重个体不道德的逻辑分析,在解读市场时侧重过程分析,而不是新古典主义的平衡分析,其研究目标就是指个人效用和不道德到价格的非线性因果传送,而不是为人熟悉的新古典主义数学函数的互相要求,与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在基础理论上的区别包含了新奥学派的最主要特征。针对新的古典学派通过平衡对市场展开分析,把经济学当成客观的科学并仿效物理学的分析方法来构筑经济理论模型的分析方法,新奥学派回应展开了抨击。他们从主观主义的立场抵达,把经济学看做是不同于自然科学的“人类行为科学”的一个领域,指出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自然现象一般来说不存在某种规律性,可以用数学模型来回应,还可以通过实验来检验,而经济规律是通过对一些不言而喻的公理展开逻辑假设而找到的,历史事实是由多种因素再次发生起到的填充结果,因此无法用来检验经济理论。
所以该学派极力驳斥作为经济分析工具的现代数学方法,主张经济现象不应运用人类行为科学的方法,按“人类不道德是构建其目的的合理不道德”这一公理,通过语言展开阐释。(录:参看哈耶克,1982年,《科学知识的伪善》,《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2辑,北京:商务印书馆。)新奥产业的组织理论的基础是奈特式的不确定性概念,新奥学派从来不几乎信息抵达,把竞争性的市场过程解读为集中的科学知识、信息的找到和利用过程,而市场不平衡就是因为不存在着未被发现的信息或信息不几乎而导致的决策犯规所造成的利润机会的失去。
在政策上,新的奥地利学派对传统的哈佛学派的反垄断政策基本所持抨击态度,反感赞成政府介入,指出政府的信息也是不几乎的。哈佛学派创建在SCP分析框架基础上的反垄断政策侧重构成和确保竞争的市场结构,而市场结构又由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转入壁垒所要求,新奥学派指出,市场竞争源自企业家的创意精神,只要保证权利的转入机会,就能构成充份的竞争压力,惟一能确实沦为转入壁垒的就是政府的转入规制政策和行政独占。
因此最有效地的增进竞争的政策首先应当是废止那些过时的规制政策和不必要的行政独占,实施自由放任政策。新奥学派指出,社会福利的提升源自生产效率而非哈佛学派特别强调的配备效率,只要不是倚赖行政介入,独占企业实质上是存活下来的最有效率的企业,这造成新奥学派对大规模的企业的组织所持尊重的态度,指出市场竞争过程本来就是出局低效率企业的过程,赞成企业拆分、禁令吞并的结构主义政策主张。(录:对产业的组织新的奥地利学派理论的更进一步体育节目可参照于立主编,《产业经济学理论与问题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第17~23页。
) 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是泰勒尔(法国)1988年出版发行的《产业的组织理论》,这是将近10年来国外大学最不具权威性的产业组织学教科书。此外,1987年《产业经济学杂志》以特刊形式出版发行的一期论文集和1990年由威廉姆森主编出版发行的《产业组织学论文集》,以及1994年由英国威尔士大学教授卡布尔主编出版发行的《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这些著作还包括了产业经济学的经典文献、“新的产业组织学”的代表作及“芝加哥学派”和“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些成果,基本上体现了整个80年代西方产业经济学各个流派获得的最新进展。 更为侧重对产业的组织理论政策含义的研究也是其发展的一个新的特点。
网页近年来西方学术界关于产业的组织研究的文献,可以找到,有非常一部分是探究公共经济政策中有争议的问题,如吞并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掠夺性定价问题、反托拉斯法否不利于竞争等问题。(录:参看Hay,D.,Morris,D.,1991,Industrial EconomicsandOrganization,1[at]ed,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
本文来源:九州体育官网app-www.shetizenjournalist.com